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科技

林左鸣:中国航空技术赶上发达国家指日可待

003.jpg
近10年来,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航空科技的差距,已经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实际上现在已达到“同台竞技”的水平,正在向“并驾齐驱”的目标奋进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在推动航空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林左鸣:我认为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解决企业体制机制中关于军民深度融合的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航空军品和民品占全球市场约80%,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所占份额较少。我们分析美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经验,会发现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美国的大型军工企业大多与高科技产业绑定,如苹果、微软、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的幕后老板是同样的人。航空工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产业,始终是西方大财团关注的重点。二是美国的市场成熟度很高,占据市场份额很大。航空产品虽然在总装集成这个层面非常专业化,但是在系统部件方面,军民融合乃至跨界的军民融合都做得非常彻底。比如,在霍尼韦尔公司、联合技术公司,航空军品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些公司属于军民深度融合型。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驰骋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历史上军民深度融合的成功,支撑着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掠城攻地、侵占他国领土。所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军工企业当前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

  第二,国家要持续加大对军工高科技的投入。这些年,中国航空工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其重要的驱动力就是投入很大。虽然中航工业的年销售收入约3500亿元,但是利润相对较少。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将赚到的钱投入到了更加重要的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中。而军工企业的发展,除了企业自身投入之外,更有赖于国家的大力支持。

  第三,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航空报国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大对军工企业的宣传力度,在社会上给予军工企业科技人员应有的荣誉和地位,让大家因为热爱、敬仰和崇拜而愿意投身航空事业,实现航空报国的理想,这将对航空事业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事业对人才的吸引并不仅仅是靠钱来支撑的,航空工业的很多技术人才如果到私营企业去,能够赚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但是很多航空人出于对国家和航空事业的热爱而留在了这里。我们要想吸纳、留住更多人才,就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为国家、民族作奉献光荣的浓厚氛围,激励更多的人投身航空事业,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实现长远发展、保持先进水平的原动力。请您谈谈,这些年来航空工业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发表我的评论

用户名密码验证码
共有条评论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