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先后有几十个重大型号实现了首飞、鉴定和设计定型
第五,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我们通过全面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建立新型航空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迈进。信息化支撑了型号产品跨代研制,促成了中航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管理模式变革和研制模式升级。通过不懈努力,中航工业的“两化”融合成就、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高度肯定,“两化”融合已经成为中航工业完成型号研制和科研生产任务的助推器,成为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协同驱动航空工业跨越发展的倍增器。
正是因为我们在航空尖端科研领域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航空工业的跨越发展才有了强劲的内在动力。目前,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中航工业建成了一批重点科研设施和重点实验室,拥有了一批亚洲一流甚至世界领先的科研基础设施,具备了较强的航空专业技术研发条件和能力;突破了一大批航空科技的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航空工业已经完成了从跟踪研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形成了较为完整、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体系和工业体系,带动了大批相关科技领域的技术进步,为提升国家科技整体实力、创建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航空工业密切跟踪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航空工业发展,狠抓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航空科技成果十分丰硕,形成了一轮“井喷式”发展。为了持续保持“井喷式”发展的态势,中航工业党组已经对第二轮“井喷式”发展进行部署,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航空人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您认为,目前制约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林左鸣:对于制约自主创新的瓶颈问题,我们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来说。
主观上来讲,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对国外产品进行跟踪研制,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发达国家没干这件事,我就不愿去探索。现在很多科技人员都有很强的外语阅读能力和查新能力,看到这件事国外有人做过了,他就跟上,因为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国外没有人做过,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那就不去干。主观上多少有一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或者说想走一条捷径。但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后就会发现,我们始终无法超越别人,总比人家慢半拍甚至一拍。从客观上讲,技术上的自主创新需要一个非常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它的价值能够很快得到社会承认。但是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和追求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