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科技

林左鸣:中国航空技术赶上发达国家指日可待

006.jpg
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

  以上两个层面的原因使得在航空领域的自主创新存在诸多障碍:一方面,科研人员都想尽快见成效;另一方面,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研究出的东西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不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改变这种局面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也在努力尝试,在企业内部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小氛围。比如,中航工业专门设立了“航空报国金奖”,评选中特别注重对自主创新的倾斜。此外,我们还有一个“首席专家”评比,要求所有评上首席专家的人都必须出一本书。因为多少年来,航空院校用以教学的专业书籍几乎鲜有中国科学家、工程师自己撰写的。我认为这个局面必须改变。所以我们规定,谁评上了首席专家,就必须能够著书立说。最近,我们的专家们出了很多书,水平都很高。这对于科技人员端正思想、摆脱那种“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摆脱跟踪思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说,中航工业最大的本钱不在于有多少资产和设备,而在于有一支比较强大的人才队伍。我们的总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50岁,比美国、俄罗斯都年轻,他们就是我们自主创新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记者:航空科技事业与国防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中航工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请您谈谈,武器装备交付部队之后,怎样为部队做好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工作。

  林左鸣:中航工业的定位是为军队服务,为提升军队战斗力服务。所以,我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研制和生产产品,接下来很重要的一步棋就是搞好服务保障,让部队广大官兵觉得中航工业研制生产的产品好用、好维护、好保障,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目前,中航工业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重要转型,即不仅交付产品给部队,同时还要交付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案。最近我们成立了有关研究机构,着手研究战争形态的发展和演变,据此分析研究出我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装备,才能够充分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我们将抓紧做好这些工作,用我们的研究成果为部队搞好服务保障,为提升部队战斗力而竭尽全力。(《装备》记者 张津雪)
 

发表我的评论

用户名密码验证码
共有条评论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