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罗伊斯并不是英国最老牌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家,但二战时代的“默林”V12发动机可算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航空发动机之一,美国P-51“野马”战斗机也是在换装“默林”后才成为一代名机的。二战期间,英国和德国同时研发喷气发动机,德国抢先投入使用,但英国是盟国中唯一在战争结束前把喷气式战斗机投入使用的国家,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功不可没。战后,罗尔斯罗伊斯“尼恩”不仅使米格-15成 为朝鲜天空的翘楚,还通过格鲁曼F9F“黑豹”使美国海军走入喷气时代。实际上,美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贝尔P-59的发动机也是英国技术,那是通用电气基 于英国惠特尔W1制造的。但是罗尔斯罗伊斯正在走入困境,尤其是战斗机发动机。不是因为罗尔斯罗伊斯已经丧失了技术优势,而是因为丧失了发展的底气。
罗尔斯罗伊斯“默林”V12发动机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液冷航空发动机
“尼恩”涡喷发动机的苏联表情——克里莫夫RD-500,罗尔斯罗伊斯帮助苏联人制造出了一代名机——米格-15
需求是成功之母。60年代之后,除了“隼”式教练机改装的伪战斗机外,英国再也没有独立研发过一种战斗机,所有英国参与的新型战斗机(或者更加广义的战术飞机)都是多国合作的结果。“美洲豹”是英法合作的,“狂风”是英德意合作的,“台风” 是英德意西合作的。应该说,这些飞机的设计还是英国主导的,之所以合作研制而不是单干,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力量上的互补,更在于看中合作伙伴的需求作为基 本市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的出资。战斗机这样的大项目在本质上依赖“东道国”的军方订单,如果本国需求不足,就只有拉上合作伙伴一起建立基本需 求,出口顶多只能起到补贴作用,离能够形成良性资金循环还差距很远。
“隼”式教练机(鹰教)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外形优美的喷气机